专升本复习篇·语文
语文篇 · 文学常识
文学常识 · 汇总篇章
(本汇总文章阅读理解即可,不需全部记住)
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。包括作家,年代,作品,文学中的地理,历史各种典故,故事,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。
考点阐释
1)中国古代作家所处的朝代,外国作家的国别
2)中外作家的代表作及艺术风格
3)重要作家的字、 号、 别名、 笔名
4)在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流派、 文学团体、文学运动
时间梳理
古代文学体裁
(一)赋
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,它讲求文采,韵律,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。其特点是“铺采离文,体物写志”,侧重于写景,借景抒情。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,叫“短赋”;以屈原为代表;“骚体"是诗向赋的过渡,叫"骚赋";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,成为"辞赋";魏晋以后,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,叫做"骈赋";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"律赋";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,成为"文赋"。
(二)骈文
起源于汉魏,形成于南北朝时期,盛行于隋唐。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,世称"四六文"。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,堆砌辞藻,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,韩愈、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,骈文就渐渐衰退。
(三)说
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。它与"论"无多大异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。如《少年中国说》《马说》《黄生借书说》《师说》《捕蛇者说》。
(四)奏议
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。它包括奏、议、疏、表、对策等。
(五)序跋
序也作“叙”“引”,有如今天的“引言”“前言”。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,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。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。“序”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(也有写在后面的),写于书后的称为“跋”这类文章,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,说明编写目的、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,属于说明文,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。如《〈呐喊〉自序》、《指南录后序》《伶官传序》
(六)赠序
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。集而为之作序的,称为赠序。内容多推崇、赞许或勉励之辞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(七)铭
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"铭"。刻在牌上,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"座右铭"。如留禹锡的《陋室铭》。刻在石碑上,叙述死者生平,加以颂扬追思的,叫"墓志铭"。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。
(八)祭文
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。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。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,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,寄托哀思,激励生者。如袁枚的《祭妹文》。
(九)传奇
小说体裁之一。以其情节奇特、神奇,故名。一般用以指称唐、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。如《柳毅传》、《南柯太守传》等。
(十)杂记包括:
(1)山川、景物、人事杂记。
描写山川、景物和人事的,如《小石潭记》、《登
泰山记》。
(2)笔记文。
以记事为主,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,长的千字左右;内容丰富,有历史掌故、遗文遗事、文艺随笔、人物短论、科学小说、文字考证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。《世说新语》、《梦溪笔谈》就是这类文体。
(3)游记。
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。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,如岳阳楼记》、《游褒禅山记》;有带科学色彩,如郦道元的《三峡》;有带抒情色彩的,如柳宗元的《小石潭记》。
拓展 · 史书体例
编年体
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,如《左传》。
纪传体
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,如《史记》。
纪事本末体
以事件为主线,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。
国别体
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。如《战国策》。
通 史
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,如《史记》。
断代史
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,如《汉书》。
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,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。如《三国志》属纪传体、国别体、断代史。
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,分为诗歌、 小说、 散文、 戏剧
拓展 · 散文
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, 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、 抒情散文、 和议论散文。
散文的重点是"形散神不散" "形散"是指散文取材自散文的重点是"形散神不散"。"形散"是指散文取材自由, 不受时空限制, 表达方式多种多样。"神不散"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。
拓展 · 小说
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,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。 人物、情节、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。
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。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、心理描写、行动描写、语言描写、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。
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、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,它一般包括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等四部分,还有的包括序幕、尾声。
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。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 品的时代背景;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、地点、景物,用以烘托气氛,表现人物的感情等。
小说分类
【按照篇幅及容量分】
长篇(如《红楼梦》)
中篇(如《阿Q正传》)
短篇(如《最后一课》)
以及微型小说(如《鞋匠》)
【按照写作体制分】
章回体(如《三国演义》)
日记体(如《莎菲女士日记》)
书信体(如歌德的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)
自传体(如高尔基《童年》、《在人间》、《我的大学》)
【按照小说内容分】
历史小说、现代小说、科学幻想小说、公案小说、武侠小说、言情小说、传奇小说等等
【按照语言形式分】
文言小说(如《促织》)
白话小说(如《药》)
小说的命题方式
1)以主人公命题,如《孔已己》 ;
2)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,如《荷花淀》 ;
3)以主要事件命题,如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 ;
4)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,如《药》 ;
5)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《夜》 。
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
1) 注意人物行动、语言和细节描写,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。
2) 情节曲折,故事完整。
3) 语言准确简练,生动流畅、富于个性化。
4) 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。
我国古代小说发展
1) 上古到先秦两汉,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。主要是先秦的“寓言”。如《精卫填海》、《夸父逐日》《黄帝擒蚩尤》《后羿射日》《女娲补天》
2) 魏晋南北朝时期,出现了“志怪”、“志人”小说,合称为“笔记小说”。这一时期,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。主要作品有张华的《博物志》;干宝的《搜神记》等。
3) 唐代出现了唐代传奇。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。著名传奇有:蒋防的《霍小玉传》,元稹的《莺莺传》,李朝威的《柳毅传》,白行简的《李娃传》。
4)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——“话本”。至此,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。话本的出现是“小说史上一大变迁”,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代表作有《三国志平话》。
5) 明代出现了“拟话本”,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、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。如《玉堂春落难逢夫》、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、《沈小霞相会出师表》。
6) 明、清出现了章回小说。这一时期,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,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。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聊斋志异》、《儒林外史》、《红楼梦》。
拓展 · 戏剧
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。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, 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。
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, 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, 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。
戏剧语言 包括人物语言(台词) 和舞台说明。
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、 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的文字, 内容包括人物表、 时间、 地点、 服装、 道具、 布景、 以及人物的表情、 动作、 上下场等, 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、烘托人物心情, 展示人物性格、 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。
戏剧分类
【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】
话剧如《雷雨》、歌剧《白毛女》、舞剧《丝路花雨》
【按照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分】
独幕剧如丁西林的《一只马蜂》、多幕剧如《雷雨》;
【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】
历史剧如《屈原》、现代剧如《雷雨》
【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】
悲剧如《屈原》、喜剧如《威尼斯商人》、正剧如《白毛女》。
拓展 · 元杂剧
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,是一种把歌曲,宾白、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。元杂剧可分为旦本(女主角主唱)和末本(男主角主唱)两种。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,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,如《窦娥冤》就是旦本。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(男子)、外末(老年男子)、净(花脸)、旦(女角色)、正旦(女主角)、卜儿(老妇人)、丑(小花脸或三花脸)等。
宫调、曲牌
曲牌和词牌一样,是曲的音乐谱式。不同的曲牌在字数、平仄、押韵上往往不同,如《窦娥冤》中的《耍孩儿》、《鲍老儿》、《叨叨令》、《端正好》、《滚绣球》、《一煞》、《二煞》等都是曲牌,每一个曲牌,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。宫调是音乐术语,是音乐的各种调式,宫调不同,音调就不同。如《窦娥冤》中的《正宫》就是一种宫调。
旦、末、净、丑、外、卜儿
旦、末、净、丑、外、卜儿,都是戏剧中的角色名称,旦是扮演女主角的。配角有副旦,外旦、小旦等。末是扮演男主角的,配角有副末,外末、小末等。净,俗称大花脸,大都扮演性格、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,如张飞、李逵等。丑,俗称小花脸,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。外,扮演老年男子。扮演老年妇女称为卜儿。
科、白
科、白都是戏剧剧本的一个组成部分。科,是戏剧动作的总称,包括一般舞台程式,武打和舞蹈等动作。白,是宾白,是剧中的说白部分。宾白又可分为对白(人物对话)、独白(人物自叙)、旁白(背着别人的人物自叙心理)、带白(唱词中的插话)。宾白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拓展 · 诗歌
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, 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,集中反映了 社会生活, 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。
诗歌的特点
1) 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。
2) 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。
3) 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,形象的,音调和谐、节奏鲜明的。
4) 诗歌在形式上,不是以句子为单位,而是以行为单位的。
诗歌的分类
按照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:叙事诗和抒情诗
按照形式分:格律诗、自由诗、民歌等
【古体诗和近体诗】
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,唐初开始形成的、在字数、声韵、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。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、五言古诗、七言古诗。近体诗分为绝句、律诗。
【乐府诗】
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,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。汉、魏、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,简称乐府。魏晋和唐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,也称乐府或拟乐府。例如《敕勒歌》《木兰诗》《孔雀东南飞》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歌、行、引
古代诗歌体裁,三者无严格区别。音节、格律一般比较自由,形式有五言、七言、杂言。《琵琶行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《箜篌引》
诗、词、曲
诗、词、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,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,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。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,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。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,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,曲在元代最盛行。
标题、词牌
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,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,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。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。例如: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这首词,"念奴娇"是词牌,"赤壁怀古"是词的标题,揭示词是一首抒怀词,地点;赤壁"。
小令、中调、长调
词分为小令、中调、长调,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,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;五十九字至九十字,为中调;而长调是九十一字以上。
散曲
是金元时代兴起,由词退化而出来的一种歌曲,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,可以在字数定格外衬字,较多的使用口语。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。小令只含一支曲子,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,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,它少则两曲,多则不限。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;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,有首有尾,一韵到底。用多少遍没有规定顺序一般倒写。各"煞"是"尾"前的配曲,最后用"尾"结束全套曲。